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***   《中国陶瓷实录》作者王奇  ***

 

陶瓷器中,圆弧为主体的器物最多,如盘碟、碗盆、唾壶、注子、瓶壶、罐缸等,圆器的成型必由陶钧(即陶车)拉坯而成,如此效率最高,故器壁一般为圆弧型。景德镇习俗将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碗、碟之类,归为“圆器”,又将虽在陶车上拉坯成型,但需拼接的器物如瓶、壶、注子等,另归入“印器”或“琢器”类。本文以拉坯成型的器物,统而归入“圆器”,以便于讨论。

笔者发现,隋唐、五代以至宋朝期间,陶瓷圆器多见折角与起棱,这一现象显得颇为特殊,因为拉坯成型的器物,圆弧即拉即成,折角与起棱则需另下功夫,若非时尚使然,陶工何必自讨麻烦?

折角,本文指的是陶瓷圆器上本该为圆弧的部位,一变而作为折角。杯碗之类,表现为杯体下方出现竖折之角;盘与碟之类,表现为折沿;注子、瓶子之类,表现为上腹平折成角或下腹竖折成角。有些折角显得较硬,甚而加棱边或皱褶强调之,早期偏多;有些折角偏软,即保持有一定曲度,晚期偏多,盖折角之硬软与年代前后有关。

起棱,指在器物上加棱边或凸棱,这是一种较便捷而效果佳的装饰手段,上古时期已经使用,如龙山类型黑陶器用凸起环棱为装饰之法,三代青铜器使用凸棱极多,皆甚为精道。起棱不仅可以改变器物原始的形状,且突出了起棱之部位。唐宋瓷器之起棱,手法有压出棱线或堆加凸棱,多用于单色釉瓷器及钧窑瓷器。比如:碗碟上压印棱线而变为“花棱”;注子上压印棱线而变为“瓜棱”,花瓶上堆加凸棱而变为多边形,碗壁刀削或模印成菊花瓣等。起棱手法,或旋修,或刀刻,或模印,效果与形态则随意取象。

折角与起棱,打破了浑圆的格局,给圆器一些刚硬与方直的气质,某些器物为方便拿握。加之唐宋时,圆器器壁多较挺直,时代风貌由此可见一斑。这一现象,在绿铅釉陶瓷器(包括唐三彩)已然可见,所以年代可推溯于隋唐,一直沿袭至南宋前期。

掌握唐宋瓷器的这些特征,笔者用来鉴定瓷器年代,颇有成效。

一、圆器折角举例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一:唐朝黄釉绞胎小杯。虽然其胎由白赤两色瓷泥相交缠,从所留旋痕来看,很可能为拉坯成型,至少为 陶车修坯,壁与底之间不是常见的圆弧形,而为圭角。

 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二:印尼勿里洞沉船出水之唐朝瓷器与金器。两件瓷杯的形状与前图相似,这在唐朝杯碗器中颇为常见。

 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三:唐末法门寺出土的越窑秘色瓷碟。此碟没有圈足,平底而略带弧度,外壁压出几道竖棱线,口沿配合棱线的位置削成花棱。碟壁较直立,与底部形成折角。这类平底、直壁形瓷器,唐后期、五代至北宋早期较多,比如定州静志寺地宫出土的北宋“太平兴国二年”铭定窑白瓷碟等。

 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四:北宋定窑白釉划芦雁纹折沿盘。器形沿袭(前图)唐朝秘色碟,另加了圈足,且碟壁较为敞开,陶瓷界称之为“折沿盘”,实际上并未折沿,只因侧看时,壁与底形成磬折。北宋饶州景德镇窑、耀州窑皆有此类折沿盘,属北宋中后期。

 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五:北宋钧窑红斑匜。匜用于盛水盥手,匜体为圆器,壁上挖一圆孔并加流,流又可当手柄用,既便于盥手,又便于瓢水,十分精巧。匜底与壁为直折角,且加一道皱褶凸棱。

 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六:五代前后景德镇白釉银扣注子。浅灰胎,白釉偏青黄,腹部上方化圆体为斜折,且沿折线剔出一道凸棱。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图七:南宋初期修内司窑遗址出土纸槌瓶。其遗址出土的纸槌瓶有两式,一式为圆腹,一式为折角腹。

 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八:以上两件花插,前者为北宋定窑或耀州窑紫釉,腹部折角偏硬;后者为南宋龙泉窑,腹部折角较软,带有一些弧度。

 

二、圆器起棱举例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图示一:北宋北方窑黑釉白棱罐。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图示二: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瓜棱注子。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
图示三:南宋龙泉窑多棱瓶。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图示四:五代前后定窑印鱼水纹花棱碗。碗碟起棱唐朝早已盛行,如多件法门寺出土秘色瓷器,沿袭至宋朝,几乎每个窑都有。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示五:北宋景德镇刻双鱼碗。

破圆为方直,唐宋瓷器的一种形态

图示六:南宋初修内司窑或老虎洞窑花棱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