兕觵,代表敬老之礼

***   《中国陶瓷实录》作者王奇  ***       

兕觵,代表敬老之礼

图示为唐代瓷质酒器,形状十分独特,乃仿自周朝兕觵,属复古之作而又加有创新,其间历史传承数千年。耐人寻味!

“兕”为一种似牛的动物,《說文》曰:“兕,状如野牛而青。”据《毛诗名物解》等史籍记载,兕之皮坚厚,古时用来制作铠甲,可用上二百年;兕善用角抵触(注:角斗),周朝及之前用其角作酒杯,一种角爵,称作“兕觵”,或“兕觥(觵之俗字)”。

太古时,取兽肉为食之余,利用兽角作酒杯,中国及外域皆然,量材为用也。酒器觞,觚、觶、觵等的名称皆从“角”,盖源于取兽角为酒杯。其后冶炼在中国蓬勃发展,角器逐渐被铜器取代,于是觞,觚、觶等统统不见了角之痕迹,而兕觵依然为角器,见于《诗经》诸典籍,当中定有缘由。
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觵,兕牛角可以飲者也。从角,黃声。其状觵觵,故謂之觵。”何谓“其状觵觵”,清代段玉裁释曰:“觵觵,壮儿。猶僙僙也。”指壮伟之貌。《康熙字典》引《交州记》曰:“(兕)角长三尺余,形如马鞭柄。”三尺有余的角几乎是水牛角的一倍长,故容酒量大,古代或言容四升、或言五升,或言七升。因兕觵形体壮大,古人亦用之作罚酒之爵。今有学者将商周青铜器的一种,定名为“兕觵”,大谬,兕觵为角爵,非青铜酒器可知。

《诗经。七月》提及兕觵,此诗为周公所作,《毛诗序》认为,周公作诗陈述周王室先人倡导风化之所由。风化,即教化、文化,周公所陈述的是何种风化呢?《毛诗正义》曰:“是颂大饮之诗”。所谓“大饮”,指十月孟冬之时,秋收完毕,举国上下自天子、诸侯以至乡党,集众饮酒聚餐,其时有“正齿位”之礼,以长幼秩序设置坐位,以示敬老,这时就会用到兕觵了。《七月》诗尾云:

“朋酒斯飨,曰杀羔羊。跻彼公堂,称彼兕觵:万寿无疆!”

“朋酒”指两樽酒,“飨”指“飨礼”,乡人饮酒时烹食狗肉,有大夫在场,则烹食羊肉,即“曰杀羔羊”。“公堂”指学校、公校,“跻”指登,说明公堂有台阶。“称彼兕觵”,因正齿位之礼,故举兕觵发誓,誓告众人,使无违于礼。兕觵容量大,为罚酒之器,以之明示失礼要受罚。

周王室的先人后稷、公刘、文王皆为诸侯,故先世学者以《七月》所述为诸侯“大饮”之礼,诚是,且大饮礼在周之前大概已经有了。

《月令》记载了周王之“大饮”礼,曰:“是月也,大饮烝。”“是月”亦在孟冬十月,《正义》曰:“十月农功毕,天子、诸侯与其群臣饮酒于太学,以正齿位,谓之大饮。”“太学”为天子所立学校。

《周礼。党正》则记载乡党一级的“大饮”礼,曰:“饮酒于序,以正齿位。”党,为地方一级组织,《周礼。地官司徒》曰:“五家为比,使之相保;五比为闾,使之相受;四闾为族,使之相葬;五族为党,使之相救。”故知每五百户人家组成一“党”,“党正”为一党之首,职位属“下大夫”,职责之一是于十月主办“大饮”,聚集一党之民,宴饮于序,“序”为乡学之名。

总而言之,三代时天子、诸侯、乡党皆于十月孟冬,在各级学校里举办“大饮”之礼,正齿位,示敬老。大饮之时,“称彼兕觵”,誓言敬老,违礼则罚,曰:“万寿无疆”!

尽管春秋战国后礼失乐崩,然此后两千多年间,明君、贤臣、仁明之士多次发起过复古之风,历数下来,北朝魏孝文帝至隋朝、唐前期的复古施行时间最为长久,涉及领域也最广。笔者以为,隋唐复古不能少了“大饮”礼,大饮礼又少不了兕觥,取象之意。然兕这种动物在唐朝时早已绝种,只能仿其义而另造。唐代牛僧孺《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》诗,有“深凹刻兕觵”句,盖因太湖石之奇状,想象以之雕刻兕觵。

上图所示造型奇特的唐代瓷器,胎用白、赤二土相绞成石、木纹理,绞胎的作法唐时很流行;器形如角,底部堆刻成牛首之象,笔者认为当为兕首,即唐人仿三代兕觵而造。此器精妙之处在变通,想象一下,倘若拘泥于仿兕角之形,则难免下轻上重,器物难以站立,加上兕首之后,不仅器形更美观、形象,造型也更平衡,可以稳定地放置。

唐朝不仅用瓷仿造兕觵,也用其它材料仿制。现存一件玛瑙兕觵,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,极为精美。

兕觵,代表敬老之礼

古曰:“礼失求诸野”。至今一些风气淳朴的乡村,依旧于每年冬季举办村民大聚餐,序齿论辈,以长者坐上位,此“大饮”礼之遗存也。只可惜村民有质朴之心,尚不懂得用兕觵以示文理。抚今追昔,一器能承载数千年传统,实在太可贵了!

笔者在写作《中国陶瓷实录》时,为了考证此类器物,花了不少心思进去,可惜书中篇幅有限,故摘要成一百来字说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