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* 《中国陶瓷实录》作者王奇 ***
唐后期出现一种新器型,称作“偏提”,器体略扁,上方有小口,双肩各设系,用于提携,后世称之为“提梁壶”。偏提的装饰很多,有一种比较稀奇,为两边对称的龙头鱼尾。有学者著文,认为此象代表印度神话中的摩羯。笔者以为非是,当为“鲤鱼跃龙门”之象。
隋唐两朝兴科举之制,国家以此举贤任能,从县、州到朝廷层层比试,选拔优秀人才。县级优秀者称“秀才”,州级优秀者称“举人”,各州举人再汇集于京城比试,优秀者称“进士”。举人与进士皆可铨选为官。玄宗时,参加进士科的学子每年有上千人,可谓秀中选秀,登第极难,唐《封氏闻见记》曰:“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’登龙门’。”
“龙门”,又称“禹门”,典故源于大禹治水。
尧帝时洪水滔滔,人民居于高地,尧帝咨询四岳(分管四方诸侯之官)谁可治水,四岳荐鲧,鲧拦堵洪水九年不能治。舜摄天子之政时,因鲧背五行之道(水性润下)而殛之,举鲧之子禹,继续治水。禹率天下诸侯、人民疏导河流,小水汇入大水,大水导而入海,在野外十三年,手足胼胝,劳身焦思,三过家门而不入,不负使命,令九州攸同!“龙门”为大禹治水遗迹,位于河东(今山西省西南),当年大禹凿开龙门山,阔一里余,黄河自中流下。《三秦记》曰:“每岁季春,有黄鲤鱼,自海及诸川,争来赴之。一岁中登龙门者,不过七十二。初登龙门,即有云雨随之,天火自后烧其尾,乃化为龙矣。”
想象一下,鲤鱼登龙门何其艰难!一旦登上,平凡之鱼则升化为龙,又何其壮伟!以“鲤鱼登龙门”比喻进士及第,再形象不过,亦为比喻,以物象而明人事也。
瓷器、金银器、建筑上采用“鲤鱼登龙门”为饰,造型大致两类:其一为龙头鱼身,此取鱼化龙之象,亦称“鱼化龙”;其二为鲤鱼跃于水浪,此取登跃之象。鲤鱼登龙门文的采用,始于唐朝后期,经宋元,延续至明清。有科举取士,便有鲤鱼登龙门。
以此象为印度“摩羯”的学者,只凭二者的样貌略微相似,便加断定,没有其它理据,不可取。不幸笔者在写作《中国陶瓷实录》时考虑不周而采用此说,在此予以纠正。